Hip Hop 舞者育玄參加Dance Your Style 台灣大賽
© Jasmine Chang
舞蹈
嘻哈舞風大亂鬥:老派與新派嘻哈、狂不可遏之 Krumping
這次要與大家淺談嘻哈舞風的 Old School 與 New School,還有氣勢壓頂的 Krumping,以及三大派的台灣代表舞者介紹。
由 小鬻(Jaddie Fang) 編寫
7 min readPublished on
若你是嘻哈之子,那麼這一詞之奧義就是用身體的語言來訴說。
舞者暨劇作家 Marc Bamuthi Joseph
嘻哈文化起源於 1960 年代美國紐約南布朗區的黑人貧民區,與拉丁裔族群相毗鄰。隨著民權運動的興趣,嘻哈於該區在1970年代向外蔓延成為美國黑人年輕族群的一種新文化運動。1973年8月11日,出身牙買加的Clive Campbell也就是 DJ Kool Herc,與妹妹 Cindy Campbell在南布朗區的Sedgewick大街 1520 號國宅大廈,舉辦了第一場被後世喻為首場嘻哈音樂派對的活動,爾後像是Grand Wizard Theodore、Grandmaster Flash 和 Jazzy Jay 等 DJ 效法甚至精進Herc的DJing技術,1970 年代晚期,DJ開始發行 12 吋唱片,歌手們則可隨唱盤的混音節奏作饒舌。
當時統籌這史上第一場嘻哈派對活動的 Cindy,其實只是想舉辦一個抓住夏天尾巴的「開學前大亂鬥」派對(Back To School Jam),讓年輕人可以在開學時帶著不同的新鮮體驗回到學校上課。這場派對基本上集合運用了後來由 Africa Bambaataa 提出「hip-hop」(嘻哈)一詞時所定義的四大組成元素暨語言形式:MC和唸歌式的饒舌(口說語言)、用唱盤混聲出派對律動的DJing(音樂語言)、製作派對宣傳單和邀請卡的塗鴉藝術(視覺語言),以及肢體語言,也就是當時參與派對人們隨音樂擺動身體的嘻哈街舞,當時又多以 break dance 為主。
Kumail - Hip hop dancer
Kumail - Hip hop dancer© Saad Saeed

老派舞風恆久遠:Old School Hip-Hop的不敗魅力

自60年代晚期以來,街舞發展的風格不斷有新衍生和變形,從像是尬舞類型(battle)、類體操地板動作以旋轉為主、翻身為輔的 breaking(地板舞或又稱霹靂舞);其動作套路大致分為toprock、uprock、footwork(排腿)、spinning powermoves(轉體)以及 freezes(結束點)四個部分。舞者們隨DJ放送主以節奏轉折的「碎拍」(breakbeats)而舞,腳步移動變化及整個肢體都極具張力,講求強而有力的頓點和爆發力,帶著名符其實的「break」熱力。DJ Kool Herc 便曾形容「breaking」是帶有令人興奮、動起來之意,與其舞式精神不謀而合。
老派嘻哈舞風(Old School hip-hop)也將後續會介紹的 popping、鎖舞(locking)囊括在內,當人們要分類老派和新派舞風時,通常不太會以舞蹈技術來區分,兩者的區別主要在於音樂風格像是饒舌內容、曲風來辨識。在 70 年代的DJ表演和封街派對,老派嘻哈經常取樣迪斯可和放克歌曲,後來又結合電子放克,像是取樣Roland TR-808 電子鼓機的節奏,在 80 年代尤為盛行,但 Eric B. & Rakim 後來又將 70 年代原汁原味的碎拍質感回歸於嘻哈音樂。Grand Wizard Theodore 於 1975 年所發展出的唱盤刷碟(Scratching)技巧,隨著其他知名 DJ 例如 Grandmaster Flash 的精進,讓老派嘻哈風格又添另一獨具特色的質地。

台灣Hip-Hop舞風代表

YACHUN
YACHUN© Red Bull Taiwan
徐雅君(Ya Chun),隸屬於 HD Squad,2022年獲得【Taipei BBOY City 女力 Freestyle 2 on2】賽事冠軍。從小就喜歡聆聽嘻哈音樂,以女聲為主的節奏藍調更是她的心頭好音樂。
Dancer and hip hop artist - Sarah Babar
Dancer and hip hop artist - Sarah Babar© Saad Saeed

新派舞風的老派重新詮釋:New school Hip-Hop 的細細入攻

音樂型態的轉變促使了新派嘻哈舞風(new school hip-hop)的誕生,可以說是老派嘻哈的衍生與變異。而時間落點大約從 1986 年的饒舌風格為參考,當時有些饒舌節奏開始高密度切分,押韻音節以不規則的或無法預測的手法呈現,喜好合成器節奏和電子鼓,不太使用樂器原音作編製,或是取樣70年代流行的藍調、爵士樂和搖滾樂等風格。
然而老派與新派在風格上也有所重疊,像 Run-DMC 具有新派嘻哈風範但歌曲的押韻手法卻又反映老派相對簡單的切分音。從80年代末期至 90 年代,時下流行的嘻哈音樂美學更偏好複雜的押韻風格且多變、具高度切分的細度節奏,不再著重於律動上的爆發力,甚至節奏也放慢,連帶舞者的腳步也跟著放慢。
可以說新派嘻哈舞風不再將地板舞作為舞式主軸,反而更多在於身體律動及動作的流暢度,節奏的切分拍變多,事實上,new school 舞風的成形有其歷史進程。早期的新派嘻哈舞步多採用輕快且較慢的嘻哈或節奏藍調,同樣融合了街舞的各種舞式,但因為動作的放慢,舞感也有所不同。像是變化多端的手部動作,在新派嘻哈裡就會簡化其動作來配合節奏,諸如此類的舞步也都因音樂風格的演進而延伸出新舞態。

台灣Hip-Hop舞風代表

Taco Tien
Taco Tien© Bei City
謝亞恬,又名 Taco / Tien,隸屬於 Dex Posse,2020年拿下「新北 Fun 女力Freestyle」二對二冠軍。跳舞對她來說,是一種享受在音樂和跳舞當下的純粹,同時帶給她最自然的直覺,而理解到嘻哈文化之中的無限變化可能性後,讓我能在生活中更自由地去創造。
Billy KRNX - Krump
Billy KRNX - Krump© Alex Grymanis

身體作為一種自我賦權的意志表現與反抗:Krumping

當饒舌作為述說生活和世界上正在發生的種稗以及少數族裔是如何受到壓迫,試圖傳達現實的真實面,對黑人而言,舞蹈亦然。約莫興趣於90 年代,「KRUMP」一詞實際上是「Kingdom Radially Uplifted Mighty Praise」(王國激升而眾生讚頌)的反義詞,而 krumping 舞風可追溯至 Tommy the Clown將舞蹈結合街舞元素演變出 clowning,爾後發展出 krumping。
其舞風最初作為緩解滿腔憤怒的一種自我表達方式,這也是為什麼其視覺上和給人的感受都像是一種充滿侵略性的舞蹈,不僅僅是一種表演,更是一種反壓迫、反主流的身體藝術表現,也是對當前流行的嘻哈藝術場景所作出的精神回應。Krumping 和 clowning 舞者將其舞蹈作為社群發聲的一種具有靈性、自我定義的表達形式。對年輕的 krumping 舞者而言,這樣的舞蹈表達形式,舞步定義與烙印了他們來自何處的接地氣,與高雅的芭蕾舞藝術截然不同。其滿是勁力的踏步,甚至帶有一種「狂」的打破氣勢,即是該舞蹈表演象徵的:如何超越從長久束縛之下的重生。

台灣Krumping舞風代表

G Show
G Show© Bei City
羅羽辰,又名 G Show,隸屬於TPD專業舞蹈團隊、KOT(KrumpOfTaiwan)、Twiggz FAM&KiLLiK FAM(日本)。曾連續三年拿下 DADA 盃舞蹈大賽的 Battle組冠軍,入選日本 Krump 國際賽事 KOB 前十六強,也曾任 KOB 台灣分區國際賽評審,今年更擔任大型選秀節目《原子少年》編舞師。G Show Lo認為在這忙碌的時代,「KRUMP」對他而言有如拳擊或是無氧重訓般具有強度的發洩方式,他喜歡該舞風激烈的肢體表達,用鮮明舞蹈風格詮釋個人故事和身邊的人事物。他特別想與讀者分享的是,雖然 KRUMP 舞風源於憤怒,但並非只有這樣的情緒可以詮釋,隨著時代演進和其舞風進入主流世界,KRUMP 已成為各大排舞比賽或許多藝人 MV 編排裡不可或缺的舞蹈元素之一。
※ 文獻參考出處:
  • Hip Hop Culture by Emmett George Price, Jorge Iber
  • The Garland Encyclopedia of World Music: The United States and Canada by Ellen Koskoff
  • Krump, Slide, Tap, Turn: The Ebullient Merriment of Dance by Shirley A. Franklin
  • God Save the Queens: The Essential History of Women in Hip-Hop by Kathy Iandoli
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