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一進入舞池,不會試圖想出舞步然後去命名,那從來就不是我跳舞的目的,也並非創造力的運作方式。你必須順其自然,無論跳出來的是什麼,那就是你。
鎖舞(locking)最早多以放克曲風為配舞音樂,將此舞式發揚光大便是 Don Campbell 領軍的 The Lockers 和Rock Steady Crew 等團體,而Jame Brown 的音樂可說是推手之一。鎖舞名稱源自基本動作的第二拍頓點,像是關節被鎖住般,有如手臂架空的儡偶戲木偶,其舞式特質在於強調手部的旋轉與定位,結合整個身體的律動,讓舞技具有動靜極為鮮明的視覺變化感。
本篇也將提及的舞風有衍生自起源年份難以可考的 roboting(可追溯至 1920 年代的機械舞)和boogaloo(放克搖擺舞)的popping(肌肉爆震舞),這三種舞式裡都有著機械感的動作形態,60 年代中期開始流傳機械舞,後來加上喜劇和卡通影片的滑稽動作,承襲默劇的風格,舞者掌控肌肉的緊繃與放鬆讓身體形生一種顫動和停格感。
Popping舞風採用70年代放克和迪斯可音樂為主,到了 80 年代,舞者也開始大量採用像是Kraftwerk、Yellow Magic Orchestra等前衛電子音樂來作即興或編舞。後來衍生的 waving(電流舞)其動作像是電波流至身體各個部位般的舞蹈動作,如波浪一樣將身體部位呈現一種連貫性也是 popping 的一種,以及本篇另一公認由popping 所衍生的舞風,tutting。
追求究極即興精神的Locking 舞風
說到locking(鎖舞)的起源,Don Campbell (唐.坎貝爾)便是箇中始祖,據他生前所述,鎖舞是誕生在一個美麗的偶然錯誤之下。約莫於1970年,Campbell在洛杉磯貿易技術學院的自助餐廳試圖從一群為當地電視台《Sha-Bang》和《Boss City》跳舞的在地知名舞者像是Sam Williams、Sweet Tee等人學習一個名為「Robot Shuffle」的舞式時,由於無法精準捕捉到其律動,他反而跳出了另一種韻味,也因此形造出第一個坎貝爾式鎖舞(Campbellock)。簡而言之,鎖舞的基底是一種隨著音樂做出向上-向下-向上-向下的連續動作,這一上一下的身體律動不會被分解成獨立動作,才能稱之為「鎖」。
約於 1971年,坎貝爾與Toni Basil組成了 The Lockers舞團,集結了外號Scoo B Doo的 Jimmy Foster、Slim the Robot、Shabba Doo及外號 Fluky Luke 的Leo Williamson等舞著,爾後還有坎貝爾之鎖二世的Greggory Pope、綽號 GoGo 的Tony Lewi 等人也為鎖舞技巧和服裝造型立下經典印象。其鎖舞的經典服裝風格不外乎醒目的條紋襪子、及膝的高腰老爺褲、大領子的彩色緞面襯衫、彩色大領結、報童帽和白手套。
台灣Locking舞風代表
張祐嘉(Diao),隸屬舞團有 IP Lockers、A-FU-RO、BDDoggz、Lil Monster,2014年時拿下JusteDebout 2on2 Locking 台灣區冠軍、愛迪達盃 FreeStyle 3on3 冠軍,隔年拿下「鎖國政策 Vol.2 Lockin」冠軍,自此每年參加各大鎖舞相關賽都屢創冠亞軍佳績。2020年奪下 OBS Vol.14 Locking Battle冠軍,今年開始擔任 College High Vol.17 個人與團體賽評審。祐嘉會選擇專研此舞風是在最初時憑藉印象開始揣摩鎖舞動作,就此愛不釋舞,與鎖舞密不可分之「Locking4life」。
柔軟與爆震兼俱的Popping 舞風
肌肉爆震舞(popping)的前身相當多樣,但以美國西岸為主要源地,改編源於州奧克蘭早期的 Boogaloo(放克搖擺舞),其舞風傳播至舊金山東北部時,人們稱之robottin,在舊金山灣區和聖何西則被稱為 strutting 舞風,與60年代中期至 1970 年代在沙加緬度當地所流行的的 strikin 相近。
1976 年,加州弗雷斯諾一個人稱「搖擺山姆」(Boogaloo Sam)的山姆所羅門(Sam Solomon)創辦了一個名為Electric Boogaloos的舞團,他們的主要舞蹈風格律動根源來自放克音樂,山姆大量採用歌手暨舞者恰比卻克( Chubby Checker)風格和詹姆斯布朗(James Brown)放克音樂為編舞靈感,天馬行空地創造出動作結合了柔軟、銳角鮮明且具彈震感的跳舞風格。雖然許多人認為 60 年代的舊金山街頭早已有人在跳機械舞和放克搖擺舞,但山姆卻是大家所公認的,將兩著風格完美結合並在街舞掀起流行浪潮的肌肉爆震舞先驅。
肌肉爆震舞風的舞者若能流暢地表現出一連串的出神入化如幻術般舞蹈動作,其中最能令人印象深刻的便是一種稱為「頻閃」(strobing)的技巧;流暢又快速且極具規律地在瞬間暫停全身動作的狀態,有如頻頻閃光的效果一樣。另一種稱為「定格動畫」(animation)的技巧也具有類似效果,以瞬間收縮和放鬆肌肉的方式並變化動作,視覺感上呈現有如逐幀觀看定格動畫角色的感覺。至於另一技巧:「迴振」(vibrating),舞者不僅做出身體的靜止感,更藉由微妙的身體或肌肉彈震讓人在視覺上彷彿看見身體的顫動或迴震。
台灣Popping舞風代表
黃詩貽(LilShi),隸屬舞團為 Boognation,曾拿下新北Fun街頭女力二對二前四強、East Hot Popping Battle二對二亞軍。對她來說,popping 舞風既帥又獨特,尤其是跳舞能讓震動感強烈到衣服都在動的當下極帥。大學時期加入社團開始學跳舞後,她開始能用震點打出拍子的聲音是極有成就感的一件事。練習經驗越豐富,也愈能發現這舞風的奧妙之處,而且她覺得是因人而異,這也是跳舞能呈現個人獨特性的美好。
直彎分明的靈巧變化手之Tutting 舞風
最早 tutting 舞風(埃及手舞)起源地或年份雖無法確立,以美國來說,其舞風大約出現並興起於70 年代中期至 80 年代初期,當時的 popping 舞者會做出一些手式成直線或九十度角的幾何形式舞式。然而,開創此種手舞風格的人公認是 Mark Benson,又名 King Boogaloo Tut,據說他是在加州長灘的麥克阿瑟公園看到搖擺山姆的舞步後而產生靈感,因此 tutting 也被大多數人認為是肌肉爆震舞的分支舞風。由於tutting 舞風的手式動作也被認為手勢靈感來自於古埃及藝術雕塑作品裡的肖像姿勢、埃及象形文字和圖坦卡門法老王(Tutankhamun),也成為「tutting」一詞的命名來源。
此外,這一埃及手舞風爾後更延伸出細膩又複雜、以手指快速變化如指舞的「finger-tutting」,這個衍生舞風也因為 2010 年的《舞力全開3D》電影裡,Jay Gutierrez(Jsmooth)大秀一段埃及手指舞後而大為流行。
台灣Tutting舞風代表
鄭鎧偉(Bread),隸屬於 All Star、Boogiegangz 舞團,從 2010 年開始參加Boogie Night Vol.9 Popping 大賽拿下亞軍後,歷年來四處征戰,佳績不斷。鎧偉自 2014 年開始擔任街舞賽事評審如高雄的 Pop Racer Vol 6 Poppin、台北戰龍在野、台北關門放克等活動評審。原以 popping 舞風為主的他,將這兼容度很高的風格延伸至 tutting、waving、roboting等充滿視覺風格的舞式,開始投入 tutting 的最大契機點是在加入 Boogiegangz 舞團後,團員個個風格強烈,也使他萌生取得不同風格的想法。他自網路影音頻道上的 YAKfilms 學起 turfing 風格,進而研究 tutting 與滑步。此外,他也提到 StatusSilver 舞團對他影響甚深,尤其以當中的 Strobe 為最,也是這次 Red Bull Dance Your Style 奧克蘭的舞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