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nt to see content from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Continue
Zulu Nation 44週年節拍廣場街頭文化祭 - Rocking 賽事進行
© Little Shao
Breaking
ROCKING - 來自紐約的歹徒之舞
據知,「Rocking」是街舞歷史上第一個被拿來Battle(尬舞)的舞蹈風格,過去台灣多數譯為「戰鬥舞」。 Rocking舞蹈對Breaking(霹靂舞)的發展有直接性的影響,在Breaking舞蹈中常和Rocking元素有相當美妙的融合,就讓我們來了解Rocking的文化起源及故事,增加對各樣街舞風格的涉略與知識。
由 Red Bull Taiwan 編寫
7 min readPublished on
據知,「Rocking」是街舞歷史上第一個被拿來Battle(尬舞)的舞蹈風格,此舞蹈起源於1960年代的美國紐約市,而Rocking在演繹的過程中常出現激烈的攻擊、防守及羞辱對手的意象表現動作,因此在過去台灣的譯文中,多數譯為「戰鬥舞」。
Rocking舞蹈對Breaking(霹靂舞)的發展有直接性的影響,在Breaking舞蹈中,和Rocking元素有相當美妙的融合,在Breaking之中常可以發現jerk(戰鬥步)及burn(攻擊)元素的應用,而jerk及burn即是Rocking舞蹈中重要的兩個元素。自1980年代起,Rocking舞蹈開始出現嚴重的斷層,直到1990年代,紐約舞蹈先驅King Uprock及Charlie Uprock開始在社區教會開始進行Rocking的推廣教學,2000年後,有Rocking影像透過網路傳播到世界各地,世界各地也陸續出現推動Rocking舞蹈文化的先驅,台灣則是自2009年起,紐約舞蹈先驅King Uprock首度來台舉辦了台灣第一個Rocking比賽《Rock and Raw》後,陸續有Rocking相關知識在台灣發展。

來自幫派的歹徒之舞

Rocking起源於紐約市,在布魯克林區(Brooklyn)尤其興盛,據說在70年代早期,光布魯克林區就有多達200個Rocking舞團,布魯克林區也被視為是將Rocking發揚光大的重要地區。
1960年代的紐約市幫派相當興盛,Rocking的發展受紐約的幫派文化極深,幫派份子會把處決對手的手段編排成一套展示流程,如:球棒打人、刀子刺人、弓箭傷人或是槍擊他人…等象徵動作,這一套象徵性地展示流程稱為-歹徒之舞(Outlaw Dance)。第一代的Rocker即是受幫派的耳濡目染,將歹徒之舞融合當時的流行音樂及舞蹈而開始發展。 早期影響Rocking的音樂曲風有:搖滾舞曲(Rock)、放克樂(Funk)、靈魂樂Soul、摩城黑人音樂(Motown),而影響Rocking的舞蹈風格有:哈騷(Hustle)、騷莎(Salsa)、威播(Webo)、洛芙特(Loft)
一開始這個舞蹈並不叫Rocking,最早期名字叫做「Burn and Get Burned(攻擊與被攻擊)」、「the Brooklyn thing(布魯克林的流行)」或「Burning」。直到1973年前後,這個舞蹈發展的更完整之後,才有「Rocking」、「Rock Dance」、「the Rock」這些名字出現。而1980年後出現「Uprock」一詞,用來描述Rocking舞風,因1984年紐約傳奇舞蹈團體Rock Steady Crew發行的《Ready for Battle》專輯中,有一首歌曲名為〈Uprock〉,其歌曲MV的舞蹈動作中有對於jerk動作的融合應用,而1984年,美國拍攝的街舞主題電影《Beat Street》之中,Rock Steady Crew和NYC Breakers在Roxy舞廳尬舞的經典片段,其中也出現jerk動作的融合應用,因此,在媒體的推波助瀾之下,Uprock漸漸變成描述Rocking的代名詞。

Rocking舞蹈元素

Rocking舞蹈中含有許多元素:freestyle(即興舞蹈)、burn(攻擊)、drop(蹲)、floor rock(近地動作)、jerk(戰鬥步)…等,在Rocking發展初期還沒有jerk的出現,直到1973年前後,於布魯克林的布希維克區(Bushwick)發展出jerk的動作,而後jerk成為Rocking舞蹈中最令人熟知的舞蹈動作。
Rocking有別於其他舞風的特別之處在於,Rocking battle是兩名Rocker同時跳,在即興舞蹈的過程中同時必須兼顧攻擊並且想辦法羞辱對手,而通常在間奏時Rocker們會一起做jerk。
Jerk 動作介紹:

阿帕契線的由來

當Rocking比賽進行時,為了避免兩方在Rocking對峙時產生不必要的肢體接觸,常會在雙方中間畫一條線來避免場面失控,這條線稱為阿帕契線(Apache Line),
阿帕契線的由來也源自於幫派,在紐約幫派文化中,若有成員想加入或退出幫派的時候,必須走上阿帕契線,接受勇者挑戰。在幫派之中,阿帕契線的兩側會站多名幫派份子手持球棒、鐵棍、指虎…等武器,在當有人要通過阿帕契線時,會嚴重毆打走在阿帕契線的人,若有人能成功走完阿帕契線並且不倒下,該名成員才有資格加入幫派或者才能退出幫派。Rocking文化受幫派文化影響的關係,也出現阿帕契線,但將阿帕契線用來維持Rocking battle的秩序。
幫派的阿帕契線 :

Rocker的服裝流行

Rocker身上喜歡穿著具有代表自己或代表團題等代表性的衣服,早期的Rocker會以身上的衣服作為輸贏的獎懲,贏家能把輸家的衣服拿走,這對輸家來說是莫大的恥辱。
而Rocker衣服後面patch(補丁)也是大有學問,在早期的紐約,衣服上的補丁數量代表著身分,衣服背後只有一片補丁的人,通常是舞者或運動員,用補丁來代表你自己支持的隊伍。衣服上有兩片或兩片以上補丁的人,通常是幫派份子或是重型機車幫派,現在某地區的紐約也延襲這樣的傳統,衣服上縫製補丁的數量說明著自己的身分。所以行走在紐約街頭,若身上穿戴有太多補丁裝飾的衣服走在街上,可能會被幫派份子盯上並且找麻煩。

激烈的和平

很多時候,嘻哈(Hip Hop)給予人的形象都是負面的:毒品、犯罪、暴力、髒話、性氾濫…等議題。嘻哈的確受到幫派文化影響極深。但在1970年代,嘻哈為紐約長期的幫派問題提供了解套方式,帶來之後的和平共處。
短短40年間,嘻哈影響了全球流行文化,嘻哈提供人與人之間更多的交流和互動形式,這些互動成為嘻哈的根基和本質。1973年的紐約,嘻哈之父DJ Kool Herc帶著自己的揚聲器來到公園將自己播放的音樂分享大眾,提供大眾一個同樂的空間;歷史記載的第一位嘻哈派對主持人Coke La Rock透過麥克風在派對中呼喊著派對參與者的姓名,凝聚了集體意識並且創造更多樂趣;塗鴉客一起聚集在「塗鴉者長凳」分享彼此的創作;Rocker們面對面跳著舞,感受舞蹈之間的交流,在嘻哈文化中用各種形式進行交流,創造集體價值。
世界知名的B-Boy舞者Remind曾說「B-Boy的基礎不是搖滾步、排腿,而是你如何照顧身邊的人,讓身邊的人更好」,嘻哈能有效的幫助我們所處的社區、社群,使每個人都找到自我價值,並且互相受益,整體得以成長,我想這是嘻哈最初創立的美意。
在舞蹈競賽當中,舞者們追求技術上的進步,這能夠成為貢獻舞蹈環境的其中一個方式,而當我們與其他舞者一起分享音樂及舞蹈,建立人際之間的關係,其中蘊含的意義及價值有時比勝利所帶來的成就感更大。
自2017年起,每年3月在台北舉辦的「嘻關節」即是以互動為主題舉辦一系列活動,在嘻關節中舉辦了以Rocking、Freestyle、Stalking為主軸的派對活動,參加者可以聆聽DJ和樂團帶來的音樂,舞者們可以盡情交流,今年加入的Stalking項目是House舞蹈中的一個表現形式,兩名House舞者必須在彼此保持互動的情況下即興創作舞蹈,相當有趣。嘻關節今年將於3月17日於濕地Venue舉辦,推薦各位參與嘻關節系列活動,感受互動帶來的樂趣喔。
了解更多嘻關節活動相關資訊,請上The Joint嘻關節Jam.2|嘻哈互動藝術節 臉書活動頁面。
Breaking
舞蹈